一、专业简介
智能制造工程是一门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4-6年。本专业成立于2020年,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工科专业,智能制造专业团队隶属于沈阳工程学院智能制造课程群,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机械、电气与电子、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首届毕业生于2024年毕业,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新能源领域、新材料领域、现代科技企业,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等岗位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辽宁,辐射全国,服务机械行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能源电力行业,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为精神内核,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数学、力学、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及适应智能制造行业、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科学、工程素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跨领域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机械及能源电力行业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开发、智能化改造、运行管理、维修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年左右预期能实现以下目标:
1.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健全的人格,能够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能源电力等行业和领域工程实践中恪守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
2.合理运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将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与本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胜任机械产品设计与仿真、生产技术与工艺管理、产品开发试验与试制、能源电力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一线工作岗位。
3.在机械工程项目中能够遵循专业及行业标准,考虑社会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方案的合理判断、评估及优选,解决与专业职位相关的问题。
4.在工程实践中能够主动承担团队角色并与成员有效沟通,具备科学思维方法、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具备领导智能制造工程项目团队的能力。
5.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保证专业能力不断提升,适应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备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机械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智能制造领域问题的表述;
1.2 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对象建立数学与物理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工程基础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能够将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用于识别和判断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与参数;
2.2 能够基于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科学的的第一性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的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
2.3 能够采用文献检索、资料分析的手段,应用第一性原理针对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开发和设计针对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综合考虑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可行性,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或加工工艺规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3.1 能够着眼于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使用的全周期与净零碳要求,确定产品设计需求和工艺要求。
3.2 能够在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以及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3 能够在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以及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等因素的条件下开发和设计发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或制造工艺,并提出改进思路和优化措施,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机械设计、制造、控制等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制造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工程领域设计/制造中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仿真)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搭建和操作实验(仿真)系统,选用合适的工具、材料和设备安全开展实验(仿真),并正确采集整理数据;
4.3 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手段分析实验(仿真)结果,解释实验(仿真)现象,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知悉其局限性。
5.1 熟悉机械设备、仪器、资源、专业仿真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原理及使用方法,并知悉其局限性,能够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恰当选择并有效使用;
5.2 针对具体的智能制造工程问题,开发、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实现分析、计算、设计、预测与模拟,并分析其局限性。
6 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机械及能源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客观评价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知悉应承担的责任。
6.1 知悉智能制造行业和能源发电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生产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6.2 具备智能制造及能源电力行业的工程实践经历,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健康、安全、法律、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知悉应承担的责任。
6.3 在进行智能制造工程与能源电力等行业及领域的工程实践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客观评价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体现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7.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知悉和应用工程伦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明确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相应责任。
7.1 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2 知悉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规范及工程伦理,并能在智能制造工程与能源电力等行业及领域的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和应用。
7.3 知悉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智能制造工程与能源电力等行业及领域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8.1 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有效沟通,承担不同的角色,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在实践中践行雷锋精神、劳动精神;
8.2 具有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合理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和计划实施。
9.沟通:能够就智能制造及能源电力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技术文件和设计文稿、绘制工程图样、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9.1 能够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报告(论文)、绘制工程图样等技术文件,通过口头或书面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9.2 通过阅读智能制造工程与能源电力等行业及领域相关的外文文献和技术文件,知悉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专业问题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10.项目管理:能够正确表述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的工程项目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的复杂工程问题中应用。
10.1 能够正确表述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工程项目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0.2 能正确解释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全周期、全流程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洞察在机电产品特别是电力机械设备相关领域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11.1能够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1.2 能够洞察在智能制造工程相关领域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能够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机械工程制图、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CAD/CAM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